精彩内容:
用融和的心灵,大爱的胸怀与独特的视觉,积极探索、挖掘、发现、思量、顾及、省悟、细究、感触和传播: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动物群类、生物状态、风土情韵、未解之谜及诸多奥秘……涉足之处,气势恢宏;倾推之作,独家原创,情有独钟,与君分享!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歌舞 > 正文

歌舞艺术之乡——巴塘

青藏探秘原创 2019-01-30 11:51
       巴塘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民族频繁迁徙的“民族走廊”地带的一个重要地方,古代南北民族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也是藏汉文化、农牧文化的交汇区域的一个主要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吸呐,创造了灿烂的歌舞文化,这道亮丽的风景线,便是巴塘民间文艺三绝,弦子、热巴和藏戏。巴塘的这几朵歌舞艺苑中的艳丽奇葩,为藏族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各个历史时期为巴塘争得了无数荣誉。以弦子为主的歌舞文化,使巴塘成为一个在中国藏区家喻户晓的地方。现在,这些歌舞文化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已成了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人文景观资源。





       多彩的弦子
       记得六十年代,我在康巴牧区色达草原上的帐蓬里读小学时,几位巴塘籍的教师就经常教学生们唱巴塘民歌和用弦子曲调编创的歌曲,如《毛主席的光辉》《洗衣歌》《我们的家乡好》等,还教我们跳弦子舞,孩提时代,巴塘歌舞就给我烙上了深深的印迹。与此同时,巴塘也成了我向往的地方。这次去巴塘,除了使命十分神圣之外,我想也许是为了还以前想去巴塘采访,而未能成行的宿愿,更重要的是,或许此生注定我跟巴塘有缘份。






 
       初到巴塘时,主管宣传工作的泽央娜姆副县长就说来到巴塘,就得了解弦子是怎么回事,如果不了解弦子,就等于枉来巴塘。恩舟多吉老先生是县上的文史研究人员,出生于一个著名的文人世家,因受父辈影响,对当地的文化和历史颇有研究,是个知识渊博的文化人。






 
       老先生说弦子舞起源于一千多年前,流传至藏区各地的也有几百年。弦子舞是一门寓诗、琴、歌、舞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表演时不拘人数,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十甚至几百上千人,都可同欢共舞;一般在庆典、节假日、婚嫁、劳动之余、秋收前后、耍林卡等时候跳得最多。人们用歌舞表达着自己的各种感情——欢乐、悲哀、忧郁、希望、追求,以及许多难于用普通语言表达的心理状态。可以说巴塘家家有舞,人人能跳,巴塘人是跳着弦子,挥舞着红袖长大的。






 
       藏语称弦子为“谐”,是歌舞的意思,它的全称叫“嘎谐羌”,意为圆圈舞。弦子是一种群众性的集体舞蹈,男一排,女一排,在一个或多个自制的羊皮胡琴伴奏下,绕圈边唱边舞。通常,先是轻歌曼舞,尔后节奏逐渐加快,音乐也越来越紧凑,在推向快节奏的高潮后,便结束一首曲子。其曲调短小精悍,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每个曲调在演唱中可反复多次;调子有6调式,5调式和2调式,也有几种调式交替出现的情况。其歌词寓意深刻,华丽含蓄,感情丰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歌词内容根据舞蹈的场合,观众、时日的不同,分为祭歌、欢歌、悲歌、情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等6种类型。这些歌词既有歌颂自然界动植物的、山与水的,也有歌颂日月星辰的,更有歌颂真善美、男女情爱、父母长辈的。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又创作出了许多歌颂新时代,反映现实生活与地区风貌的歌词。另外,巴塘地区的弦子,其风格也有几种,如县城一带的舞姿舒畅飘洒,优雅俊逸;东部地区的动作典雅古朴,委婉轻柔;南部地区的跳法则显得粗犷豪放,明快矫健。






 
       很早以前,巴塘弦子就誉满藏区,名扬中外。1945年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时,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女士曾在谈判所在地举办独舞晚会,为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表演的第一个节目便是巴塘弦子。1954年,巴塘弦子被选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节目之一,参加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1964年,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观摩大会在首都调演时,巴塘代表队的“拉起二胡上北京”等节目受到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等中央领导的好评。巴塘弦子还曾多次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文艺调演,有不少节目获奖。2000年,文化部授予巴塘县“中国民间文艺弦子之乡”称号。






 
       人们熟悉的电影《柯山红日》主题音乐,电视连续剧《格萨尔王》主题音乐,舞剧《花仙卓瓦桑姆》歌剧《格达活佛》大型交响音乐《康巴诗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老歌曲《毛主席的光辉》《北京的金山上》《洗衣歌》等,都是取材于巴塘弦子的曲调。巴塘弦子优美的弦律使一大批歌曲编创人员受到启发,产生灵感,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著名作曲家罗念一,藏族作曲家白登郎吉等就是杰出的代表人物。因而,巴塘弦子是藏区除《康定情歌》外最具知名度的音乐舞蹈艺术。

 




 
       奔放的热巴舞
      在文化馆的练习大厅里,我认识了正在编排舞蹈的益西嘉措先生,他是巴塘著名的民间艺术家,曾为文艺事业做出过很大贡献。他说“巴塘热巴”是由歌舞、说唱、杂技、戏剧等组成的一种综合性民间文艺,第一部分为序幕,演唱祝愿词;第二部分为铃鼓舞,边击边跳,每完成一种击鼓舞蹈,便进行一段精彩的杂技、武术表演;每完成两次击鼓舞蹈,就进行一段风趣、幽默的道白表演,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借以恢复演员的体力。第三部分是表演短小精悍的哑剧,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第四部分是热巴弦子舞,以热烈、奔放的动作把歌舞推向高潮,而后接受人们的捐赠,宣告演出结束。






 
        铃鼓舞是热巴的精华部分;演出时,男演员腰间系一圈黑白牛毛捻成的花绳,每根花绳的绳尖拴有各色毛缨;男女演员都着舞蹈服装;跳舞时男执铜铃,女持手鼓,绕圈走动,翩翩起舞。这种舞的动作十分强烈,当舞到高潮时,男子就像雄鹰一样单腿跨转,腾越飞旋;女子一手执扁圆型鼓,一手拿槌,高举手顶,迅速转翻身体击鼓起舞;因而热巴的技巧性强,表演时情绪奔放,动作粗犷。






 
       旧时,跳热巴多为民间艺要以艺求乞的谋生手段。通常,他们携全家老小,终年流离漂泊,走村卖艺,往往形成热巴世家,类似于国外吉普赛人的生活。益西嘉措先生说人们现在看到的热巴只是其中的歌舞部分,并不是以前那种完整的热巴。说到此时,他对热巴这种艺术形式没能继续保留发展而深感遗憾。

 




 
       雪山牡丹——巴塘藏戏
       公元十七世纪以后,藏传佛教中格鲁派寺院集团的形成和得势,对藏族文化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严密的黄教寺院戒律不允许存在散漫的戏班子;于是一些职业性剧团相继成立,被称为新的四大藏戏剧流派。巴塘藏戏,藏语称“江嘎冉”。据县志记载,清顺治十年(1653年),西藏五世达赖派德吉莫诸古到巴塘仿照拉萨哲蚌寺洛色林修建丁宁寺大殿。大殿落成举行开光典礼时,十四世纳卡活佛庚呷洛绒曲珠从西藏请来藏戏大师群觉纳,由他担任编剧和导演,寺僧们表演的《江嘎冉》、《扎西协哇》等剧目获得成功。从此,藏戏在巴塘不断发展,独树一帜,成为藏戏四大流派中的一员,风靡藏区;巴塘藏戏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藏戏分舞台与草坝演出,讲究化妆,所谓化妆就是头上戴面具,身穿彩色长绸袍,腰系多折皱短裙,仙女们头上插有各式珠钗、玉簪;对神话传说中的邪恶形象,犹为注重脸谱的夸张。






 
        观众可以从不同色彩的化妆,不同形象的面具与表演动作,区别出剧中人物的美丑善恶。表演时,通常使用鼓、钹等打击乐器伴奏,也有一些剧目用长号、唢呐、笛子、胡琴等伴奏;演员的唱腔高昂、嘹亮,多拖腔,显示出粗狂有力的性格;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与川剧差不多,其唱腔也有多种,男、女、老、幼,喜、怒、哀、乐各不相同,表演者根据自己所扮演角色,保持一种唱腔,一唱到底;并以抚媚、豪放、可厌、凶猛、幽默、恐怖、恻隐、温和等多种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巴塘藏戏的表演程序有四个比较固定的程式。藏语称开场序幕为“扎西协哇”,以问候观众和祝愿节目吉祥如意为主。通常,演出正戏前都要来段歌舞,以介绍演员及预告剧目为主,这部分被称为“温巴”。第三部分为演出正戏,藏语叫做“雄”。此时,场上人群坐定,喧声开始收敛。正戏表演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分场次进行,一个剧目长则演一两天,短则演两三个小时。最后是尾声部分,藏语称“扎西交”,基本上是一个迎福迎祥仪式,也有歌舞,重要的是接受观众捐赠,宣读捐款数目和捐赠人姓名,并表谢意。






 
巴塘藏戏团演出藏戏,通常是在一个名叫龙王塘的地方进行,分别于初夏和盛夏时节各演一次,人们称这二次演出为“雅勒羌”。后来,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县人民政府将“雅勒羌”改为“雅勒节”,成为传统的节日。于是,每年农历八月,藏戏团都会在龙王塘进行为期七天的演出,同时还要举行文艺调演,物资交流会等。






       巴塘藏戏不仅在遥远的过去久负盛名,而且在近几十年间参加全国各地的文艺调演,也赢得了不少荣誉。1958年,巴塘藏戏代表四川省到云南昆明参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所演出的舞台剧目《郎莎姑娘》受到文化部的表彰,当时的国家文化部夏衍部长还接见了巴塘藏戏代表团的全体演员,给予很高的评价,并授予巴塘藏戏“雪山牡丹”的荣誉称号,还提议将巴塘“江嗄冉”改为“巴塘藏戏团”。1986年,巴塘藏戏团应邀去拉萨参加西藏自治区雪顿节演出。当时我也正在拉萨采访,亲眼目睹他们赢得西藏观众的广泛赞誉。
 
标签